“华家池,大百亩,洪武初,良山门外富户华兴祖构筑榭其上,周植奇花异草,镇守都督蓝某而欲之,兴祖不与,寻致籍没。”这是明嘉靖《仁和县志》对于华家池的记载。
明洪武年间为1368年至1398年。作为明朝的第一个年号,社会发展处于上升阶段,杭州城池范围也在拓展中。
原居住在艮山门外的富人华兴祖看中了贴沙河以东的这片空地,遂依着这面超过百亩的大池构筑亭榭,种满奇花异草,把这里打造成了一处私家花园。尽管这花园并不太大,仅占池畔之一隅,但华兴祖毕竟是第一个在此落脚者,无名之池便被唤作了华家池。
华家池一带原先的确荒凉。这片土地由钱塘江泥沙淤积而成,且随江滩东扩,汉唐时仍为荒地。
至南宋,这里已成为重要的蔬菜出产地,可见当时这里土质肥沃、灌溉便利,已属良田无疑。杭州人有“东菜西水,南柴北米”的谚语,这第一位的“东菜”即指东青门外灞子头一带的蔬菜。
东青门在元之后向东拓建为太平门(后改称庆春门)。明代高濂《遵生八笺·四时赏幽》中云:“桑麦之盛,惟东郊外最阔,田畴万顷,一望无际,风摇碧浪层层,雨过绿云绕绕。”可作印证。
向来荒僻的大池边忽地出现了美轮美奂的私家花园,目标比较大,便有官家上门滋扰。这位蓝姓都督何许人也,查史书未见,但都督一职为当地军事首领,“镇守”一词意谓带兵驻扎,可见此蓝某来头不小。
蓝都督来了,毫无悬念地喜欢上了华兴祖的私家花园,想占为己有。或许他起先想出钱购买,没谈成后便动起了寻找理由强取豪夺的念头。
明朝初年,朝廷强悍,驻军亦非温软讲理之辈,蓝都督遂找了个借口,对华家花园进行丈量登记,继而没收。蓝某究竟找的什么借口?《三国演义》中有“今钱粮缺少,洛阳富户极多,可籍没人官”之句,可见官军以缺少钱粮的理由,强行没收富户费财田产,在古时并不奇怪。
华兴祖好不容易建起的私家花园,极有可能也因类似理由落入他人之手,颇显冤屈。
不过,大池一直姓华,池畔花园也留下来了,成了华家池园林文化之初始,这也算是一丝安慰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
下载族谱网APP,找到“圈子”加入姓氏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