井下村,古属清化乡,现属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隘子镇。隘子镇与始兴县城和韶关市区神似一个等边三角形,边长约六十多公里。井下村在隘子镇西面,两地相距约五公里。井下村毗邻盛唐名相张九龄石头塘故居,村民沿着律水河两岸筑室而居。
井下村局部
井下村为纯华姓,华姓于明朝嘉靖年间由江西省龙南县大庄乡(今全南县南迳镇古家营村)搬迁而来,属京一郎公后裔。京一郎,原籍江苏无锡武陵街人,在福建为华姓一世始祖,大宋绍兴三年(1133年),任福建沙县县令。
传十世后,五一郎公(妣陈氏)始迁江西省龙南县大庄乡(今全南县南迳镇古家营村)。至明朝嘉靖年间,茂珠(号金堂)与茂珪(号金山)、茂珏(号金玉)兄弟仨迁往广东,成为始兴清化金鸡井的开居祖(茂珠后裔迁往曲江、仁化;至于茂珏有无后裔及后裔迁往何处,目前无考)。
华氏文化活动中心
金鸡井是茂珠兄弟三个给取的名字。那时他们进入始兴县境后,就沿着清化河一路上溯,到达律水旗冈的时候,已是傍晚。律水两岸,地肥水美,却人烟稀少。客家人崇尚以水为财,有沿河聚居的习惯,就在他们准备择地造房的时候,天空突然传来三声鸡鸣!鸡鸣声高吭,雄浑。鸡怎么会在傍晚鸣叫?他们起了好奇之心。
他们遁声跟寻过去,鸡没找到,却发现一处泉眼。在泉眼的四周寻找,又不见鸡的踪影。但只要离开泉眼远一些,鸡叫声又出现了,听声音似乎正出自泉眼。难道这是传说中的“金鸡报泉”?
他们观看那泉眼,泉水特别旺盛,用手掬一捧水喝,甘甜,清爽,令人精神焕发。不是有缘人,不会听到那鸡叫,更不会发现这泉眼!他们决定就在泉眼附近驻扎下来。又把这个泉眼砌成井,美其名曰“金鸡井”。
不久,广西 “麻披洞之乱”横行。由于茂珠兄弟识武略,五花谙,八阵通,受到明廷的器重,令他们带兵前往剿匪。其后,茂珠承蒙皇恩,被敕封为广西八台要职,不久,茂珠去世,又蒙圣恩荣封为忠臣,建忠臣庙,迄今庙存广西封川县(今广东封开县)。后来,“麻披洞之乱”被平息,获上司两广总督张臬两次上奏,让茂珪继承广西八台之职,赐金丧葬茂珠于始兴清化家乡。
到清朝康熙年间,华姓人文蔚起,户口日增,慢慢地形成了一个自然村,因村中有“金鸡井”而取名“金鸡村”,又因为金鸡村全是华姓(早于华姓居住在这里的外姓人家,因为人丁单薄,只好移居外村),当地人又称之为“华屋村”。后来,由于华姓人口众多,一部分华姓人家被并入建国村;而华屋村,则改称为井下村。
在井下村这片土地上,诞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,这些历史功绩和感人事迹,将永远激励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和从这里走出去的人们。
——明崇祯四年,流寇蜂来侵境,华逢季一大家人与之交锋敌战,除逢季原配张氏抱幼儿桂芳赖神明庇佑而无损外,包括逢季在内的其他家庭成员,好几条生命皆不幸身亡。张氏时年二十四岁,其子桂芳仅五岁。张氏立志修孝,抚养孤儿,督训使其成名,亲儿孙乐善好施,常在学校门前设摊扶危济困,大振家声。张氏享年96岁,孀居70余载,冰守终身,被后人誉为“华府太君令节祖母张老安人”。
华佗庙
——清朝咸丰年间,员外华群英在一处叫做“五马归槽”的风水宝地,筑起了华佗庙,至今香火不断。
——清朝华呈干,兴建沙坝围(电影《独立大队》曾在此取景);建造墟坝围石拱桥,造福来往村民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
下载族谱网APP,找到“圈子”加入姓氏圈